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83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迫切需要制定和应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总书记的指示为协同推进标准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问题,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我主要就国际标准推进绿色产业创新发展谈一些看法。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在深刻变化,能源结构在深刻调整,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国际标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绿色贸易流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和引领绿色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很多的绿色科学技术产业发展在全球处于引领地位,比如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新能源、清洁能源投资占全球的1/3,一些科技创新成果在不断涌现,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一些新的科技产业、新的产品出口量超过1万亿人民币,已经把中国绿色技术和产业分享全球,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出了中国的积极贡献。
国际标准也为绿色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和认证提供了技术支撑,国际标准以其普适性、规范性和统一性,为实现全球统一的碳排放核算、监测和认证提供依据,促进产品碳足迹方法体系及创新技术的快速传播和全球共享,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可比性、精确度和透明度,从而提升全球碳管理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多年来,国际标准组织也将产品碳足迹作为热点研究方向,比如英国标准化协会(BSI)制定了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提出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框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发布了系列碳足迹标准。中国在绿色标准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中国政府积极支持标准制度型开放,使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中国绿色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国际标准为促进全球绿色贸易提供了国际通行规则。国际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和国际贸易的“通行证”,覆盖了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影响了全球80%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国际标准作为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和质量管理手段,有效促进了国家间、区域间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显著减少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全球绿色贸易便利化。
国际标准为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当今世界,绿色新兴产业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国家生产,而是全球共同制造。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上游的电池、电机、电控及零部件的供应,中游的整车制造,下游的充放电服务等应用领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国际标准为绿色新兴产业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能够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动力,鼓励新技术与新材料研发,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促进绿色产业协同布局和创新发展。目前,IEC在新能源领域设立了10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发布了数百项国际标准,为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全球新兴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中国在绿色发展、电动汽车、储能、光伏、风机这些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中,我国是重要的参与者,在某些方面也是领导者。
中国是国际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则和制度体系,国际标准采用比例超过了85%,中国企业积极参加合格评定、国际互认,为塑造全球化市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承担IEC/ISO技术机构主席、秘书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在三大标准组织当中承担ISO/IEC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职务已经达到91个,秘书处101个,注册国际标准专家超过3600名,牵头制定的ISO/IEC国际标准从2012年的155项增加到2023年的1362项,增长7.7倍。
IEC理事局2022年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对IEC国际标准化总体贡献位居全球第二。我国专家还积极参与IEC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和ISO气候变化与环境社会治理战略咨询工作,成功将碳中和、全电气化等主题列入战略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中国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也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推动全球绿色技术的合作与共享。
国际标准带动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24年中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了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1316.8万辆,同比增长38.7%。通过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国已构建起比较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现行有效标准120余项,参与制定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充放电服务等国际标准30多项。在新能源领域,参与制定光伏材料、光伏器件等国际标准达20多项,服务光伏产品出口份额达到全球市场的70%。参与钠离子电池国际标准制定,进一步巩固电池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通过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我国不仅推动了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在加速推进,国际贸易规则重塑、技术竞争加剧,国际标准化工作也面临着紧迫的形势和挑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大力提升国际标准化战略意识,积极参与产品碳足迹等国际标准制定。
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的竞争格局。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快推动产品碳足迹标准的体系建设,构建新的绿色贸易规则。
2023年5月,欧盟立法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1月起将正式对钢铁、水泥、肥料、铝、氢和电力等六类产品征收碳关税,未来可能扩大范围。2023年8月《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对进入欧盟的电池产品在碳足迹声明、电池回收率、尽职调查、回收材料占比和电池护照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规定。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数据库和检测认证能力正在加快建设,多个部委,包括今年“两会”都在积极部署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积极参与碳足迹核算体系、标准、规制、技术方面的工作。在技术框架、核算方法等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构建起涵盖理论方法、标准规范、本土数据库及核算认证四位一体的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
二是协同推进国际标准与合格评定,推动碳足迹检测认证实现国际互认。
标准与合格评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目前我国产品碳足迹的计量标准与认证体系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有所滞后,这表现在我国认证机构数量比较多,但认证机构同质化严重,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认证、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证方面大大落后于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国内企业对本土认证机构的信任度有待提升。
此外,我国认证机构在国际互认体系中的参与度不强,导致出口型企业主要依靠国外认证机构,增加了企业认证成本、时间周期。但国外的认证机构在中国推动产品出口、打通全球市场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加强合作,继续对国外认证机构进行开放和合作,同时本土认证机构也要赶上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检测认证机构和品牌。
三是要加快碳足迹标准平台建设,服务绿色产业链创新发展。
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力量的培育,构建起碳足迹标准化服务平台,加强分时分区电碳因子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力度。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产品要想获得很好的碳足迹成绩,都需要绿电。绿电在电网当中是由电碳因子决定的,比如光伏发电期间,含碳量很低,电碳因子也很低,这时我们提出分时分区的电碳因子,这将在产品绿色认证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12月,经第85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大会批准,国际标准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落户江苏南京,致力于打造国际标准认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机构,中心与江苏省政府也合作打造了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开展了碳足迹数据核算认证和采信等工作,构建起企业的实景数据库、行业背景数据库和电碳因子数据库,开展重点行业碳足迹标签技术应用验证,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标识制度。同时,加强与有关国际机构的对接和合作,推动标准及平台实现国际互认。
国际标准是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让我们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为培育绿色低碳动能创造良好的国际标准化环境,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